购彩大厅Welcome官网|购彩大厅Welcome官方网站
购彩大厅Welcome论坛2021-06-21

购彩大厅Welcome官网

中国教育以质图强高质量发展******

  作者 :王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基础教育 :构建素质教育新格局

  2022年 ,基础教育迎难而上、奋力改革 ,着力构建发展素质教育新格局,着力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发展素质教育找准突破口 。

  素质教育理念和政策落地见效的关键在于德育 、素质教育的应有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真正确立起来。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寻求突破 ,立德为先有抓手 ,核心素养有载体 ,评价改革有导向,“双减”工作有成效 ,带来中国基础教育 的深刻改变。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2022年7月 ,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 、建好“大师资” ,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2022年11月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针对中小学思政课存在教师兼职比例过高、专业性不足 的问题 ,明确具体的专职教师配备比例,提出到2025年“小学专职教师配备比例达到70%以上 ,初高中配齐专职教师” 的目标 。一系列举措强调了善用“大思政课”,引人以大道 、启人以大智 、育人以大德,助力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的时代新人。党 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

  课程是育人载体,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核心作用。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于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目标要求 ,通过培育核心素养来实施素质教育 ,引领课程改革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推动育人方式深度变革。

  考试评价 是“指挥棒” ,普通高中是应试教育“重灾区”。为克服普通高中办学中“唯分数、唯升学”倾向 ,从“育分”转向“育人”,教育部2021年12月31日印发 、2022年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从办学方向、课程教学 、教师发展、学校管理 、学生发展等5个方面明确了普通高中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并把不给年级 、班级、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炒作高考“状元”等作为考察要点 ,确立起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2022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与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 的意见》一起,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和考试方式 ,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或依据,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

  深入推进“双减”,优化教育生态 ,继续完善“1+N”的“双减”政策制度体系 ,强化监管执法 ,实现全覆盖、全链条治理 。2022年1月,教育部、中央编办和司法部印发《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指出,到2024年 ,基本建成权责明晰、管理规范、运转顺畅、保障有力、监管到位 的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体系。2022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二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明确到2024年6月,隐形变异培训得以全面清除 ,有力确保“双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的主要目标。2022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 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 的意见》,推动非学科类培训为学生发展兴趣特长 、拓展综合素质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学校教育 的有益补充,明确到2024年,非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效显著 。

  一年多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双减”工作扎实推进,校外培训市场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校内减负提质受到普遍认可,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发展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

  提高教师质量找到新模式 。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 ,有高质量 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 的教育。造就新时代基础教育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需要从源头上抓起,筑基提质 、补短扶弱、做优建强,筑牢强师之基 。

  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 。2022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 的通知》 ,提出在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中稳步推进免试认定改革,将教师队伍质量关口前移到培养院校,吸引真正乐教、适教 、善教的优秀人才成为教师队伍后备军。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实施高素质教师人才培育计划,构建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 、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 、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 、协同 、联动 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

  加强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后备 。教育部等九部门在2021年发布《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即“优师计划” 。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 的通知》,提出“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 的核心关切 ,一 是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二 是聚焦“优秀”,全面落实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 的“双导师制” ;三 是强化“保障”,确保师范生在校“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得发展”,鼓励支持毕业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

  名校长领航让学校走上名校路,名师汇聚才能成就好学校。202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的通知》。2022年12月 ,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培养基地及培养对象名单,确定150位教师为名师培养对象、10家单位为名师培养基地,150位校长为名校长培养对象、10家单位为名校长培养基地 ,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 、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的名师名校长 ,培养为学、为事 、为人示范 的新时代“大先生”。

  职业教育:着力提高质量提升形象

  2022年,职业教育聚焦“提高质量 、提升形象” ,改革攻坚在类型定位、体系建设、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等方面全面发力 ,破解“大而不强”问题 ,助力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技能型社会建设。

  顶层设计回归技能教育本质 。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类型。2022年4月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从立法层面对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 的实施 、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等作了全面 的制度安排 。据新华社2022年10月报道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提出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 、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 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据新华社2022年12月报道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

  关键要素提升院校办学能力。

  办学条件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的基础 ,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2022年5月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 的通知》 ,提出逐步提升教师培养学历层次 ,带动“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建设 ,推进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部办公厅2022年9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的通知》 ,10月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 的通知》,明确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突出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考察 ,注重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实绩 ,形成“双师”团队建设范式 。2022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 ,持续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明确各地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重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 的学校比例 ,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吸引力。

  工作场景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实习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育人环节 ,既是学生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 的必备途径,也 是提前熟悉岗位和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教育部等八部门2021年12月31日印发 、2022年开始实施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着眼实习全程 、聚焦关键节点和各方责任权利义务 ,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实习 的行为准则,提出1个“严禁”、27个“不得” ,为实习管理划出了底线和红线。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 ,提出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 、智能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以校企联合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 ,建设一批现场工程师学院 ,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 的现场工程师 ,形成为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系统储能、赋能的人才培养培训生态。

  高等教育 :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2022年 ,高等教育聚焦国家发展 、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需求 ,以学科建设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组织体系改革 ,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双一流”建设突出学科特色 。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的引领性和标志性工程 ,首轮“双一流”建设2016年启动至2020年结束,初步评估若干所高校逐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2022年1月,教育部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双一流”建设正式进入新一轮周期 ,强调优化以学科为基础的建设模式。2022年2月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淡化高校的“身份”和“帽子” 。高校将在国家分类评价体系 的导引下 ,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聚焦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 。

  “新农科”推进学科跨界融合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在教育 。针对传统高等农林教育学科碎片化、过度分化、“单兵作战”的问题,2022年8月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指出引导涉农高校面向新农业 、新乡村 、新农民、新生态 ,面向粮食安全 、生态文明、智慧农业 、营养与健康 、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 ,设置生物育种科学等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2022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 的意见》,提出推进农林教育供给侧改革 ,加快构建多类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 的创新型农林人才。

  哲学社会科学强化体系建构 。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日益完备 。2022年 ,两份重要文件相继出台,积极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稳步发展。据新华社2022年4月报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 ,提出要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建设。据新华社2022年5月报道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强调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作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 ,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强调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打造一流学科专业群 ,构建适应国家需求支撑知识创新 的学科体系 。

  科研组织强调“大科学”模式。

  现代科研正在从自由探索为主向与重大问题导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并重转变,需要高校科研组织模式从学科导向 的松散型“小科学”科研模式 ,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目标任务的系统生态型“大科学”科研模式转变 。据2022年8月教育部消息,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 ,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 ,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 、引领性科技攻关 ,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

从两江新区全球招商大会看重庆开放发展新机遇******

  1月11日,以“开放高地·创赢未来”为主题的2023重庆·两江新区全球招商大会(以下简称招商大会)举行。大会设立两江新区主会场和德国分会场,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同步进行,邀请重点企业嘉宾及涉外机构共计260余人,世界知名企业25个 ,外资企业30家,领事机构和国际商协会18家。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 、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第三个、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 ,是重庆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和重要增长极。

  2023年 ,世界怎样看我们?我们如何看自己?哪些机遇 是我们不容错过的 ?重庆日报记者从会上找到了部分答案。

  世界怎样看我们

  “产业基础雄厚,营商环境极佳”

  “在过去 的一年里 ,中国经济承受了新冠疫情以及复杂国际环境 的多重压力 。进入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 ,我们注意到,市场 的情绪逐渐变得高昂。我们相信,2023年全球经济将有很大可能因中国经济 的振作而出现复苏。”罗兰贝格管理委员会全球联席总裁戴璞在视频演讲中说 。

  戴璞介绍,罗兰贝格 是一家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已服务中国40多年,拥有300名顾问 ,为中国的政府、国有企业、私营企业 、跨国企业提供服务。因为了解中国,所以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从2022年至今 ,尽管中国经济面临很大压力,但中国仍在全球供应链中展现了韧性。更重要的 是 ,在工业现代化和低碳发展 的推动下,中国正加速打造未来经济引擎。

  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主席米夏埃尔·舒曼也通过视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复苏 的进程中,中德双方企业家应深度合作 ,积极开拓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 、绿色低碳技术等领域 的人才交流、产业协同 、项目合作。

  世界目光不但聚焦中国 ,还关注重庆 。

  “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 ,区位优势明显 ,产业聚集度高 。未来 ,我们将促进德国企业与重庆的合作共赢 。”米夏埃尔·舒曼说。

  “这里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雄厚 、营商环境极佳。”在招商大会上 ,原达索系统全球执行副总裁罗熙文通过视频表达了投资重庆的感受。

  罗熙文说 ,2019年8月,达索系统智能制造创新中心项目落户两江新区 。2020年10月 ,创新中心投入运营 ,在此后的时间里,创新中心与重庆一起克服疫情影响,成为达索系统在全球运营最成功 的创新中心之一。

  记者了解到 ,达索系统创新中心在重庆围绕汽车 、电子两大产业,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通过其擅长的3D体验智能制造平台,将企业产品的开发、验证 、生产、销售、运营等流程,整合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康宁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康宁显示集团总裁张铮表示,康宁公司与重庆结缘7年有余 ,双方合作日益紧密 、牢不可分 ,“2021年我们推动了显示科技的热端项目和消费电子项目在渝投资。康宁对投资重庆始终信心满满 。”

  我们如何看自己

  “有能力与世界同台 ,在新时代新征程干得更出彩”

  “赛力斯新能源汽车已在重庆这片沃土上蓬勃发展。目前 ,15亿元投建 的新能源汽车升级项目已在两江新区启动,力争为重庆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贡献更大的力量。”在招商大会现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信心十足地说。

  张兴海说,赛力斯已决定携旗下高端智慧新能源战略车型SERES5,亮相第100届布鲁塞尔车展。该车展是2023年开年后举办 的欧洲最大汽车盛会,这也意味着赛力斯新能源汽车战略 的全球化布局进一步加快 。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干得很出彩 ,已经用行动证明,我们有能力与世界同台。”张兴海说 。

  “与世界同台”的自信源于创新能力的提升。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袁明学在招商大会现场自豪地表示,长安汽车已在全球构建起6个研发基地 ,研发实力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连续12年名列前茅。长安汽车的产品已销往7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首个产销突破2000万辆 的中国汽车品牌。

  “下一步 ,长安汽车将依托在渝布局的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梧桐车联科技公司、长安科技公司等重大科技项目,加速打造阿维塔11、深蓝SL03等明星产品 ,为重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及为科技长安提供有力支撑 。”袁明学说 。

  “与世界同台” 的自信还源于开放水平 的提高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向文波,通过视频表达了三一重工选择在两江新区建设西南地区首个智能制造项目 的正确性 。“在重庆投资非常愉快 ,这里 的政府诚信、务实 、高效,兑现了招商 的所有承诺 ,未来我们持续看好重庆 ,将加快推动两江智能新工厂建设 ,并运用西部陆海新通道,让产品走出国门 。”向文波说。

  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国华在招商大会现场表示,在智能化的大背景下 ,随着中国自主品牌 的崛起,中国企业有机会获得全球行业 的话语权,“我们投资了宁德时代 、比亚迪等企业,已经发展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

  哪些机遇不容错过

  “把握当下时局 ,瞄准新能源汽车 、自动化 、数字化等领域果断出手”

  2023年 ,哪些机遇不容错过 ?

  米夏埃尔·舒曼认为 ,欧洲当下的时局便是机遇之一。由于能源危机和政治框架的变革 ,德国生产条件变得更加艰难,许多受影响的德国公司目前正在想办法削减成本,这些企业将部分生产转移至国外 ,开拓新基地,这就为重庆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至于重庆与德国可在哪些领域合作 ?米夏埃尔·舒曼表示,根据目前中德合作 的现状 ,在智能制造 、环境技术 、电子信息 、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存储等领域合作空间较大。

  事实上 ,米夏埃尔·舒曼发表这些观点的时候,正带着一批德国企业坐在招商大会的德国分会场 。在大会 的交流发言环节中,德国欧亚电巴国际有限公司、德国PSI软件公司等企业,在德国分会场通过视频表达了与重庆合作的意愿 。

  戴璞表示,未来在工业自动化 、数字化、脱碳技术等领域有巨大机遇 ,根据罗兰贝格掌握的信息 ,许多国外公司希望通过上述领域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 的参与者 。

  高国华则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 的发展为制造业带来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相信在这一轮新汽车产业变革中,中国将涌现一批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的大型科技企业,在基础材料 、电子元器件 、高端装备方面形成独特 的竞争力 。重庆尤其 是两江新区在汽车产业方面有扎实基础 ,应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进一步集聚潜力,为将来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不容错过的机遇 ,当然还有重庆 。

  在招商大会上 ,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 、管委会副主任王愚以“世界的重庆 ,你我 的两江”为题,推介了两江新区。他表示 ,全球企业来渝投资 ,可享四大机遇 :一是万亿级 的产业机遇。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向万亿产业迈进 ,高端装备 、生命健康、数字经济向千亿产业奔跑 ;二 是海量的市场机遇 。国家级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在实施 ,覆盖1亿人口,有近8万亿的GDP、3.5万亿的社零总额;三是一流营商环境机遇。对标世界银行指标体系 ,我们始终以企业评价为第一评价 ,以市场主体为第一感受,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一号工程”,为企业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 ;四 是最优 的政策支持机遇。叠加享受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自贸试验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级战略政策的强大支持 ,也有两江新区“真金白银” 的产业发展扶持 ,每年的支持资金超过100亿元 ,其中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不低于50亿元,电子信息不低于50亿元。

  重庆日报记者 陈钧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购彩大厅Welcome地图